2.2 开板材
苦于没有电动工具和场地,只得苦练锯弓。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居然徒手用板锯开了枫木方。
锯得还算满意,锯功技能+1点。得枫木板材两块。
我做五段接插的弓胎(平贴把的胎做不来)。所以将长枫木锯成两块。
2.3 合材成胎
没啥好说的,大家都知道。开V榫,接插把手与弓梢。
我因为是做五段接插,所以先粘合把手与板材。确定中心一致后再接插粘合弓梢。
关键保留足够宽的板材,留有修正中心的余地。
粘合前用激光尺反复测量,确定中心线。把手,弓臂,弓梢贯穿一线,不偏斜!
如果用墨斗线则从弓腹测量。
我发现传统的墨斗线与现代的激光尺偏差不大。所以我两项结合使用。弓背激光尺,弓腹墨斗线。
为了正胎,坚决不能嫌麻烦。
3: 治胎角
3.1 治角
我不喜欢热加工定型的牛角,因为时间久了它还会扭曲回原来的样子,容易给完成后的弓带来不稳定。
最关键的是,易开裂。如果是烤过的牛角,里面水分快速流失容易导致牛角脆裂。
我曾经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牛角碎了什么鬼!?上过中 华 弓 会的朋友应该看到过这个帖子。没错,就是小弟的遭遇。
不过人家卖牛角的掌柜是优质商家,二话不说立马补发一副对角片来。如今这样的商家不多了。
天然材料,瑕疵难免。尽量顺其自然的去加工。
自然卷的牛角当然比较难加工。但是为了稳定的角弓,我还是不能嫌麻烦。
徒手+木方+自然卷牛角+海绵胶(黏在牛角的外面与支撑的木方粘合,防止牛角中段翘起而导致打磨不匀。)+F夹+黄金锉刀+刮刀
粘合面挫平整。最后用刀口平整的刮刀检测平整度,或是直角尺都可以。
哪里不平哪里刮几下。
注意!!!保留牛角足够的厚度。不要打磨过头。到时拍大腿也没用!
我每一段总是会保留比需要的厚度多1-1.5毫米。薄的角根处会比实际使用厚度多保留2毫米。
当然牛角的预留量太厚也不好,太厚拗不动,给加工和上走绳会带来极大的麻烦!
3.2:丝胎角
胎角刮槽,通体咬合黏贴。关键一定要咬合,增加粘合面积,其余的作用我不知道。
我只觉得这样的粘合方式可以改善粘合面打磨不足够平整的缺陷。
我个人觉得开槽比较容易,我的方法是用50公分的铁皮尺用夹子固定在弓臂的中心线上。
用锯齿刮刀的齿峰(注意是刮刀边缘只有一半的锯齿)靠在铁皮齿上先开中心槽,然后先刮一半的槽。
慢慢来,急不得!反复检查,如有失误,用各类的什锦锉刀修正。
一定要通体咬合,不能偏。弓臂一半的槽开的足够深,足够顺了,就可以放开尺,刮全部弓臂了。
不过还是要注意慢慢来,快了容易脱轨,后果只能自负。。。
这是我的方法。很多前辈们有平贴的,圆弧凹凸粘合的,有不咬合胶槽粘合的。
方法很多,只要胎角不开,方便快捷!就是好方法。
虽然我做过几把目前没开胶,但不能保证将来不开胶,还有此方法较为麻烦。
所以我觉得是否是好方法,还需要斟酌。
注意!!!注意图中的刮刀靠尺部分的锯齿式样。
这样开槽的好处我自己觉得更贴合弓体的中心线。
用边缘靠山开槽的话,弓是否能摆正?板材的边缘是否平直?
我当时意识到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后,
所以琢磨再三才使用了这样的开槽方法。
不论是刮好槽的弓胎还是牛角,都会在两头的槽比较浅。
这是由于刮刀运动的轨迹是中段最用力。两头力度轻。
所以牛角我会保留一点两头的长度。
等刮好槽再锯掉两头多的长度,注意是两头都得保留一点长度。
足够固定夹具的长度以及至少1公分的槽头长度。
最后这些多出来的牛角长度都得去掉。注意是两头都要保留同样的这样长度。
这样的话牛角两端槽的深度就不会那么浅而不利于咬合了。
弓胎上的槽头比较浅,我一般用小的三角形什锦挫到加工到和锯齿刮刀能够咬合的深度。
一个一个齿挫吗?是的,一个一个齿挫。。。而且是两头都要挫。
把手的槽头两处,以及两头弓梢接插处的槽头。
的确很麻烦,但是为了咬合。
有弓友说过,过分紧密的咬合不好,胶水会没有空间,反而会影响粘合强度。
在此小弟无意冒犯,但是看官们请想。手工加工那可能如此精密?我是做不到天衣无缝的咬合。
所以我并不担心咬合后是否留有胶水空间。锯齿间肯定会有缝隙,胶水当然就住那里咯。
上图弓臂边缘有两个凹缺,那是我用锉刀挫的,为了上走绳的时候,绳子最后能再这里固定而不打滑。被台钳夹着的是把手。最后下梁子的时候会将把手上的槽打磨平整。梁子我是用平贴的。因为牛角粘好后梁子的空间小施展不开,不利于刮槽。
刮完槽后在两端边缘的槽底做上标记,手指甲顺槽滑到另一端,同样做上标记。
胎角都如此做标记。后面上走绳的时候记得胎角的标记相互重合。
我是角片的槽底做标记,弓胎的槽峰做标记。最后胎角合在一起的时候,两条标记线连成一线。保证通体咬合。
之前我以为咬合槽会自己咬合。后来反复实验。结果并非如此,所以使用了标记重叠这样的笨方法。让各位前辈们见笑了。
关于胎角,我一般角片就从胎梢接插处贴到弓臂与把手的转折处。
不足之处则下梁子。
为什么不过把手转折处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牛角在没有足够长度的情况下弯折贴合弓胎,需要强大的压力。
如果在这样一个强大的外翘应力里下粘合,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不愿意去这样尝试。应为吃过亏。
后来用牛筋缠绕固定。
还有就是热加工定型。前文我说过:不喜欢热加工定型。
所以我一般加工牛角的长度就到这个弓把与木胎的拐点处。
(略微多留一点点,但不贴合木头。为了后期下梁子的打磨预留量。)
但是我又看到很多前辈都有克服这个角尖与望把拐点这个问题。
而且都没有缠绕牛筋或是线加固。
下图是张育华老师的作品。他的角尖过了把手与弓臂的拐点。
但是图片里可以看出牛角超出把手拐点的长度还是比较多的。
我想如果太短的话牛角是不易这样弯折贴合的。
所以对于我这个初学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与实践。
但是这样做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缩短所需牛角的长度。
注意事项:示意图里请忽略我丑陋的字!
4. 胎角粘合
4.1 胎角刷胶
胎角用稀胶刷多次,直到沟槽里嵌有浅浅的一层胶,也不要太厚。
胎角看上去很油亮即可准备上走绳。一般我只刷稀胶。一天两次。刷5-7天。
因为浓胶收缩力过大容易形成空鼓。
空鼓?各位请往下看。
每次刷完记得横槽竖放干燥。目的为了使胶水凝结于沟槽壁,而不是凝结于底部。
因为干后的胶水的横向收缩会使沟槽底部的胶水攀附于沟槽的两壁,导致沟槽底部形成空鼓。
这点亚当的书里有讲过。
空鼓的胶干燥后是能够看得出的。牛角的槽和胶水如有空鼓。那么这条槽是成黄白色的。因为胶水没有贴合到牛角槽的底部,所以不透明。
如果胶刷的完美,那么牛角粘合面是通体乌黑油亮的。
木胎上的空鼓也能够被发现,但不如牛角上的看上去那么明显。
胶水与材料粘合面空鼓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会导致粘合面胶水不匀,粘合强度下降。
如果有发现大量的空鼓,那就把材料上的胶水用热稀胶洗掉,回收入胶碗里,重新再刷。
少量的空鼓,我觉得可能问题不是很大吧。我只是猜测。
刷完胶水干燥后难免会在材料的粘合面上留有刷子的小气泡。这基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因为粘合前我还是需要将材料表面的胶水加热化开。在加热的过程中这些气泡会随着胶水的软化,以及温度的升高而自行破裂。我对此小气泡所以毫不在意。只要不是空鼓!
另外,牛角是弧形的。稀胶的流动性会导致最后胶水堆积在牛角中段。牛角两头不易积留胶水。
所以每刷一层胶水后,干燥时记得给牛角换方向,换角度的置放。
以保证材料通体均匀上胶。
胶水刷完后尽快粘合!我曾经将刷完胶水的材料放置了3个月。
胶水完全退化,从材料表面卷翘脱落。
前段日子和张昆讨论过。我们都觉得在角弓制作的过程中,最重要而且最难以把握的并不是铺筋。而是胎角的粘合。因为这道工序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弓的生死。
目前我的技术还处于新手阶段。没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制作没有问题。只是把一些自己制作中的细节体会与诸位分享。其中的弊贬瑕疵,望各位指正。
4.2 加压合材
在粘合前我会将制作室的温度调整到25度以上 湿度70以上。目的是为了保证胶水凝结与干燥的时间减缓。从而争取更多的加工时间。(我一直在想如果在初夏季节去粘合胎角说不定是个不错的选择。目前还未尝试过。因为担心胶水在高温高湿的季节容易腐败。)
在粘合的过程中我会叫上一个朋友做我的助手。
在牛角粘合面上用喷雾水壶喷上水湿润胶面,然后放在取暖器或是炉子等加热工具上烤化胶水。弓胎同时也在烤化胶水。所以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
我不用刷子刷水来湿润胶面。因为这样做容易刷走材料上的胶水。
等到烤的看上去比较软了,我会用干净的牙签,来刺探槽里的胶水。
如果能够刺到底而且挑起的胶水如同麦芽糖一般后,赶紧刷上最后一次热浓胶。
(为了保持胶面的温度与湿度,底部的胶水由于水分含量较少,所以流动性差不会被压力挤走过多,新刷上去的热浓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或许可以补足一些遗漏的空隙。我是这么猜测的。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然后胎角两头的沟槽标记对齐。先用几A夹从胎角中段向两头临时固定。注意从中段向两边。至于为啥从中段开始固定。因为我觉得这样胶水向两头的流动会略微均匀于单一方向流动。
A夹固定好后,赶紧用一根细绳子大致捆绑临时固定。(因为用A夹临时固定会导致无法使用压马!)绳子的压力记得给到位。不要压下去了,又松开,这样胶水会在里面拉丝跑位。
细绳固定好后,压马压住弓臂。
上走绳,我习惯于从弓梢开始。
因为一方面这样压马比较好压。
而且走绳开始的力度会比较小,弓梢处的牛角比较薄,所以压力略小问题不大。
走绳的速度尽量快,但是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压力。绳子每走一处就能看到胶水溢出。
这个时候请别心疼这些胶水。还想着要去回收。这个是抠门作死的行为。
因为现在是没有时间可以等待的。需要尽快将走绳走完。抢在胶水凝结之前。
最后走到把手角尖处需要多加一份力。因为这个部位的牛角比较厚,外翘应力较大。
做以上这些步骤的时候边上放着取暖器烤着走绳的部位。也是为了延缓胶水凝结时间。
走完走绳后我不再加热弓胎。
有些朋友会再去烤热弓胎。
亚当的书里有说过他也是一边加压一边加热。固定后不再加热。
按他书里所说,那是因为材料粘合完毕后再加热,会使材料里的胶水产生不稳定的变化。
这种内部变化,是制作者外部无法观察到的。
我主要是嫌麻烦。而且我走绳走完正好抢在胶水凝结前。
传统走绳一直被人诟病:压力不均匀,加压后会扭曲弓体。
事实的确如此。但是走绳也有现代固定夹具不具备的优势。
所以我还是两项结合着使用。
走绳走完后会在旋转方向的一边产生较大的压力,另一边则压力较小,中段则压力居中。
有弓友说过牛角外面加工成圆弧型更有利于走绳均匀加压。
我一般讲牛角外面处理成平面。为了方便后期F夹的二次加压。
加压的方法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结实的粘合。
至于方法的选择,这个只能在自己的制作过程中体悟了。
走绳走完那是铁定扭曲。
有弓友会再反向走一遍走绳。将弓体扭正。
这个方法我试过。顺时针的走绳会被逆时针的走绳摩擦带松。效果不好。
后来我想出这个方法:
将弓固定在一块木板上,中间用木条压住。
向木板外偏的弓梢,在其与弓臂的接插处垫上薄木片,再用夹子夹住梢头,使其向内纠正。
如果向内偏梢扭曲的话,我会在弓梢与弓臂的接插处外部再固定压住一根木条。然后再用木块将内偏的弓梢向外顶起,从而纠正偏差。记得纠正一定要过正,正所谓矫枉过正。
随着胎角内胶水的干燥,走绳带来的偏扭应力,会在夹具固定的反向偏扭应力下逐渐抵消。
等到胎角干燥后,下了夹具后,弓胎会比较正。这个自创的方法我屡试不爽。在此分享给各位。
关于胎角的干燥时间,亚当书里说是一个月。很多国内前辈是7-10天。我一般也就2-3周。取个中间值。不过干燥时间长点总归是好的。尤其是在湿度较高的季节制作。那就更加需要延长干燥时间了。
胎角干燥后去除夹具与绳子,将边缘的残胶打磨掉,不然太扎手。弓梢开槽嵌入薄牛角片。
也可以不嵌,弓梢的式样繁多。按自己喜好来制作,保证足够强度下,能够减重又美观。那就最好了。
下面就是固定矫正的方法以及下了走绳后的照片。还有走绳的压力分布示意图。
4.3 下梁子
梁子就是弓把处粘合的牛角
长度根据两边弓臂牛角留出的空隙来确定。
我喜欢在梁子和角片间再嵌入白色的骨片来填满缝隙。
美观,而且据说有类似古建筑木制柱子下垫的基石功能。
起到一定的纵向支撑作用。
但是具体是否如此,我在制作实践过程中暂时还未有体会。
梁子我都是用平贴的,没有锯齿咬合。
一方面空间小不利于刮槽。
另外考虑到梁子是静态粘合,平贴的强度应该足以胜任。
5 修胎角
这一步很关键,直接影响到最终弓的拉重与形变。
我一般会先打磨角面。
在粘合前在弓胎和牛角的背面每隔2公分长度都用卡尺标记了厚度。
由于是锯齿咬合,所有测量出的结果都要扣去锯齿深度的一半。
列如2mm牛角加2 mm弓胎。槽深1mm。
那么胎角粘合后的厚度并非4mm而是3mm。
如果是平贴就不存才这个问题。
圆弧凹凸黏贴的话,由于牛角粘合面内凹,卡尺无法测量。
则需要先标记好橄榄形的弓胎厚度。
粘合后测量结果扣除弓胎厚度就是牛角厚度。
弓胎如何渐薄?
我曾经关于这个问题求教过黄雯杰前辈。
他帮我修改过一张图片。弓臂每段胎角厚度的尺寸都标注在图片上。
胎角的厚度比例,我一般会角略厚,胎居中,筋最薄。
但是三材间的差异不会过大。《考工记》里记载三材要匀。
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弓梢与弓胎接插处的牛角厚度尽量不要低于3mm。
弓胎的厚度尽量大于7mm,
不然弓梢会由于此处支撑的胎角过薄而扭来扭去。不是翻弓就是偏梢。
这样的话这把弓基本就没有救了。
如果胎很厚筋过薄,那会大大的增加弓臂断裂的可能。因为过薄的筋层会承受不住厚实弓胎的表面张力,从而断裂。
我去年做过一把青海弓,在铺筋前被我误操作掰裂了木胎,牛角没裂。木胎横向裂纹,裂的很严重,几乎横向贯穿弓臂。而且是处在靠近握把的变形区。
当时就死马当活马医。刻意在铺筋的时候在断裂处比其他变形区多铺厚了1mm。
最后这把弓用到现在,虽然寿命不一定长。但不会立马废掉。
事实证明:一定厚度的牛筋可以保证弓臂的绝对安全。当然前提铺筋技术得过关。
但是过厚的筋层也一定会严重影响弓的性能。所以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下图中是正在制作的长梢弓
热弯桑木弓梢(张昆制作)
枫木弓胎
刺槐木把手
整长130公分(弓腹测量)
铺筋前重量269克(枫木的确自重轻)
弓臂中段变形处:角厚3.5mm 胎厚3mm 筋2.5mm
胎角的宽度渐变我会在传真纸上一比一的画好尺寸图。
然后裁下来用浆糊贴在弓腹上,注意中心线要对齐。然后再打磨。
下面是木胎断裂的青海。弓体变形还算满意,清弓系的储能让我吃惊。
下图还有木胎断裂处的筋面,可以看出和其他没断裂的地方并没有什么两样。.
弓胎尽量修的精致一些,有些弓友觉得自己做的弓不差,就是弓装饰的没人家好看,画画没人家好。我觉得这样的心态不可取。我觉得一把好弓,它的白活弓胚就应该足以漂亮。
不注重细节更是不可取,倘若我爹娘生我时不注意细节,将我做成智障,我可就真的输在起跑线了。。。。。。
顺道再秀下我山寨的清箭囊。
6 治筋与铺筋
6.1 选牛筋与撕牛筋
我用过背筋和腿筋
得出的结果为:我背筋用不来
整条腿筋分成两个部分
外面包着一根长而细的,我管他叫副筋
中间Y型的我管他叫主筋
主筋粗而结实,需要用锤子砸开。
很难撕,而且特别容易撕断。
后来我改用副筋,两把老虎钳夹着开叉处的两头。
就可以将其撕开。不用锤子砸。
这样我觉得可以避免油脂被锤子砸入筋丝。
同时还可以整片的撕下筋膜。
副筋而且特别好撕。从筋中段开裂处撕开。
粗细我觉和单股飞速弦粗细即可。太细了也还是会断的。
牛筋我是从我家附近的一个菜场里卖牛肉的老板帮我弄的。
我会把我的要求告诉老板,另外让他卖我的价格比普通牛筋略微贵一些。
需要别人帮我按要求挑选。所以必要的酬劳是不能少的。
这样人家也会乐得帮我备货。
牛筋让老板帮我将主筋和副筋用刀分开,只要副筋。
带回家后一边洗一边用剪刀剪去油脂和较大的筋膜。
处理好后用洗洁精洗去表面油脂。再冲干净洗洁精。
然后晾干一周。晾干的气温最好不超过16摄氏度。
避免材料腐败。
冬天晾制最佳。
牛筋按长中短三束撕好整理。
中间用扎带固定(中间是铁丝,外包塑料皮的那种。不是那种单向收口的塑料扎带。)
然后再用水冲软,每一束用洗洁精搓洗一边后,泡入稀释的洗洁精水里泡一个小时。
然后彻底冲洗干净,一定要将洗洁精冲干净,以手摸上去不再有滑腻的感觉为准。
我一般一边铺筋一边撕筋,每周撕出一层所需要的筋,然后泡在冷水里。
每天都换水。
如果长时间浸泡,记得捞起来闻闻,有一点点臭味了就把这臭筋扔掉吧。
放在水里的筋束记得交错叠放,并且轻拿轻放。不然会缠在一起的。
6.2 铺筋的胶水比例
按亚当的书里所说铺筋的胶水含量在20%-25%
我用针筒和珠宝称来确定比例
一毫升水的重量为一克。这样就会比较好计算。
当然在化胶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水量蒸发。
所以我要含胶量20%的胶水的话,那么我在一开始会按18%的含胶量去调制胶水。
将蒸发的水分预算进去。当然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没有必要如此精确。
化胶时记得隔水蒸的时候煤气灶开最小火。
缓慢加热,刷子最好用那种给蛋糕刷蜂蜜的,不掉毛。
用刷子换换的搅拌,直到胶水全部化开,过程比较缓慢。
也可以放着不管,过半个小时来搅拌一次。直到全部化开。
尤其注意胶碗的底部,胶块会粘在碗底。
需要多搅拌几次,用毛刷多刷刷,将其化开。
6.3 铺筋
铺筋这个环节亚当的书已经被好心弓友翻译并且公开在网上。
我基本是参照书上所说的来做。
先用稀胶水在弓胎背上反复刷几层,和粘胎角的时候差不多。
但是不能像粘胎角时刷的那么厚,以弓胎发亮即可为准。
第一层筋用浓胶大概30%左右,但是铺的很薄。不想有太多比例的胶水在筋层里。
会增加自重,胶水过多也会导致寒暑拉重差异过大,弓的回弹性能降低。
铺筋的工具:一个万向台虎钳+木条+A夹+蛋糕塑料锯齿小刀+不锈钢短尺+铁梳子+剪刀+加湿器+取暖器(室内温度低于20度时使用)+黑色的亚克力长条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小刀,这个是我在看到高翔老师的《三角之路》帖子里晒出他铺筋的工具中有这么个东西。瞬间明白了其的用途。上手一试,果然顺手无比,筋也顺了,精神也爽快了。高老师是我钦佩的角弓制作者,在此小弟表达一下敬意。
铺筋时候的室内温度24度以上,湿度80
我使用土耳其的湿铺法。
我觉得这样的铺法虽然比韩式的干铺法难,
但是胶水对筋的渗透会比后者好。
对于弓的稳定和性能一定会有所帮助。
筋从水中捞起,梳理。浸入温胶(胶水不能烫手)
捞出挤掉多余的胶水,梳顺,碾平,筋束下垫块不锈钢尺方便挑起筋层。
然后小心的放置到弓臂上,再用塑料小刀梳理,挤出出气泡。这个过程类似手机贴膜。
铺完筋后我会将弓筋面朝下(为了延缓筋层干燥的速度)放置在一个低温,高湿度的环境下24个小时。
(最好24度以下,湿度不低于70不超过80。照片里是因为刚从铺筋的制作室里拿出来,指针还没到环境实际湿度。)使其快速凝胶,缓慢干燥。
我对此理解是和阴干木材的道理差不多。牛筋在干燥的过程中会收缩,如果环境湿度过低,会使筋层里外干燥收缩的速度差异过大。
最终导致先干燥收缩的筋层将还未干燥到一定硬度的筋层拉裂。
我一般在25度以下的天气铺,晚上铺筋。这个时间段温度和湿度最合适。当然最好有加湿器,可以调节湿度。
照片中碗里的胶水我在铺筋前一天的时候会先化好,然后放在弓冷凝干燥的环境下。
目的是为了测试胶水是否能够在3个小时之内凝结。以及凝结后的强度。
如果3个小时后胶水还是成半流体状,那就可能室温太高,需要加入筋胶用来调整凝结速度。如果室温不超过20度。3个小时后还没凝结,那就是胶水变质了。所以我每次会将没用完的胶水都盖上保鲜袋,放在冰箱的速冻室里。
胶水凝结后我会用力拍几下碗,看下碗里凝结后胶水的震动情况。如果像绢豆腐一样一震就碎了,那胶水就太稀了。如果拍上去像块猪皮,只是轻微的抖一下,那就胶水太厚了。
具体的感觉需要实际操作去体会。胶水的厚薄调制最好在铺筋前一天完成,然后将调制满意的胶水包好放入冰箱速冻室。到铺筋的时候再拿出来小火隔水慢慢将其融化开使用。
第一层筋由于胶水浓所以几乎看不出筋丝。
我每层筋铺的不厚,基本干透后都在0.4-0.5mm左右。
所以要铺出2.5mm的厚度需要反复铺多次。
我发现铺的太厚容易产生裂纹。
我的目标是铺出琥珀般无瑕疵的筋层,但是目前还没能够做到。
下图是我第一层后开始使用的稀胶。已经不能再稀了。
每铺完一层,等筋凝结3个小时后我会将弓梢向反张的中心收拢15公分。
这点具体的请参考网上亚当的《土弓制作铺筋篇》。
一层筋铺完10-12个小时后,会变成透明,这个时候会发现筋层下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小气泡,趁筋层没有彻底干燥硬化,用细针在气泡中间扎出小孔,压出空气贴实筋层。
有的弓友是在铺完后用加热筋面的办法,使气泡热涨爆裂。因为我不喜欢热加工,所以我没有这么尝试过。只要结果对,方法就没有对错。
另外土耳其弓和韩弓清弓的筋层形状不同,清弓和韩弓的筋层横截面是圆弧型的,而土耳其,鞑靼,螃蟹,波斯弓的筋面横截面都是平的或是U型的。这次这把弓我按土耳其弓的筋面式样制作。其中的区别我暂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体会。
土耳其式这样铺会比清弓的铺筋麻烦。
但是鉴于土耳其弓的高效,我想这样的铺筋其中必有奥妙。所以这次就尝试了一下。
下图是土耳其弓的横截面。清弓和韩弓的横截面都是圆弧形的。
下图是用锯齿塑料刀铺设的筋面,以及最终完成的照片。本来计划三个月后也就是今年八月底九月初上弦。但是想想天气太热,还是按照考工记里说的冬奠体吧。正好亚当的书里也说道。一张弓彻底干透至少6个月。我以前都是干两个月后就上弦的。这次做的还算满意,就尝试着多放些日子再上弦吧。
到时候不论成弓与否,我会来填上这个坑的。不使此贴烂尾。
关于盘弓,我暂时没有过多的经验和体会。只要参考网上亚当的《土弓制作盘弓篇》即可。再次感谢翻译此书并且无私分享的热心弓友。
(挪子很关键,制作挪子千万不能马虎。直接决定了弓的型。)
最后附上自作丑诗一首:
合材一季
夏转秋移
冬至奠体
三九射羿
大兰 2017年5月12日 于上海
下图为此次制作的长梢弓的图纸
制作完成后和老友们进山探洞,刺激过瘾!